黄友义: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对外翻译能力要从娃娃抓_世联翻译公司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黄友义: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对外翻译能力要从娃娃抓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翻译工作已经从向中国“翻译世界”,进入了向世界“翻译中国”的新阶段。关键语种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加强新时代外语能力建设十分迫切。
 
​        8月21日,中国翻译协会《译讲堂》“中国翻译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暨关键语种试点项目师资培养工作坊在重庆启动,掀起了有关关键语种人才培养的热潮。
 
​        聚焦“我国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关键语种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分享了他的思考与看法。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罗东 摄
 
 
​        问:去年是中国翻译协会成立40周年,40年来,中国翻译协会搭建起了中外沟通的桥梁,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在您看来,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翻译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哪些变化?
 
​        答:中国翻译有两千多年历史,就新中国成立后而言,我觉得变化最大的是过去这20年。
 
​        2008年以后,我们的翻译服务方向有了很大变化。过去的翻译是把外国的各种信息翻译成中文,但是201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把中文翻成外文,到2011年,社会上54%的翻译工作是从中文翻译到外文。翻译工作从“翻译世界”转到“翻译中国”。
 
​        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是国外的需求,国外要来中国合作,中国经济要走出去,彼此之间的来往也就越来越多。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合作范围就更加广泛,对外来往更频繁。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国外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哲学、文化、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
 
​        另外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越来越意识到我们要给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讲述中国的故事就得中国人来做,世界上有80亿人,除去中国14亿人以后还有66亿人,其中懂中文的人极少。要让世界了解我们,就需要我们主动对外介绍中国各个方面。
 
​        问:我们都知道,国家整体翻译能力的提升,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根据您的了解,目前我们国家翻译人才队伍的现状是怎样的呢?现有的人才队伍是否能够满足国家对外交往的需求?
 
​        答:其实中国的翻译人才总体数量上并不少,目前有250万全职或者兼职翻译。但是这里面缺少的是什么呢?是把中文翻成外文的人员。
 
​        中译外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专业。大部分翻译受的训练和过去的实践都是把外文翻译成中文。现在,中翻外的需求已经这么大,我们的中翻外人才队伍跟不上。
 
​        这里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缺少从事中译外的特殊翻译。翻译内容出现了新的领域,需要很多能够把中国各个领域介绍出去的人,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不够。
 
​        另一方面,把中国故事讲出去,需要很多外国人帮助我们做,而会中文的外国人又很少。我们没有外援,就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去努力拼搏了!
 
​        问:翻译更像复合型的专业,需要一些高水平、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来加入队伍中。中国外文局在翻译人才建设队伍方面有哪些优势呢?
 
​        答:第一,我们不是单纯做语言翻译工作,我们是“翻译+”。例如“翻译+”国际传播。外文局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是把中国故事讲出去,因此我们必须有国际传播意识。我们翻一句话,翻一段文字,翻领导一个讲话,就是翻一个中国特色的文化故事。我们要考虑到怎么样翻,才能让外国人听得懂、看得明白。这种国际传播意识,是我们的长项。
 
​        第二,我们请一批外国语言专家帮我们润色。既然是向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没有外国翻译,没关系,我们请外国语言专家帮我们润色。中国人对中文理解是最透彻的,我们翻成外文再请外国人帮我们润色,防止出现一些中式外文。
 
​        就全国而言,我们需要的翻译不仅是“翻译+”国际传播,还有“翻译+”很多方面,比如说金融、经济管理、科技、“一带一路”倡议等。
 
​        中国工程建设在国际上领先,如果懂工程、懂经营管理的这部分人才的翻译水平也很好,那他们就能够帮助中国在“一带一路”上走得更远。
 
​        问:今年四月,在教育部和中国外文局的指导之下,在重庆落地了“关键语种预备人才合作培养试点项目”,您作为项目专家委员会的顾问委员参与其中,在您看来,这个项目的推出能否改善我国翻译人才队伍目前面临的问题?
 
​        答:首先这个项目是落实中央文件,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一个举措。我们现在不说小语种,而是讲关键语种,具体说就是“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关键语种,比如说东南亚国家、西亚国家、东欧国家的语言。
 
​        传统的英、法、西、德等语言,我们已经有相当多的人才,但一些关键语种的人才储备还很少。比如柬埔寨语、泰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乌尔都语、印地语、土耳其语,还有东南亚大国的印度尼西亚语,我们在那里的经济活动也很活跃。我们需要会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的人才,而这些翻译人才都比较缺。
 
​        我们该怎么做?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就应该从娃娃抓起。重庆就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了国家的需求,因此我们联手在重庆设立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中西部分院,重点就放在多语种及关键语种人才培养方面。
 
​        问:我们知道“关键语种预备人才合作培养试点项目”率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着重培养青少年群体的外语水平和国际素养。那么青年群体是否可以成为当前国际交往的重要力量?应该怎样从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和项目实施的路径去引导青少年呢?
 
​        答:为什么青少年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呢?美国的民调和中国的民调都得到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西方国家青年人对中国的歧视和成见最少,他们不像中老年群体那样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        中国青年成长在一个国家快速发展起来的阶段,他们外语基础好,也更有自信心。既有外语基础,又有自信心,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又有需求,这就形成很好的新环境,青年人登台了。
 
​        青年人的视角和老年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讲的故事也不一样。比如说重庆,不要说外国人,就是很多中国人也不了解重庆。那通过讲述你对家乡的了解,通过小的切入点,具体的故事,比如你的日常生活、你平时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你居住的环境,这些都能很好的成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
 
​        现在传播渠道特别多,比如抖音,在全球流行,通过几分钟的一个小的视频,就能让别人把注意力关注到重庆来。我觉得青年人可以做很多很多工作,我真心地认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国际交流,今后主要是现在这些新学外语的年轻人来做。
 
​        问:您多年奋战在国际传播事业一线,具有丰富的外宣经验。从国际传播策略的角度,能否以国际青年为主体组织开展一些小而美的交往活动,为国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呢?
 
​        答:其实重庆已经有很鲜活的经验,有很好的实践。比如说今年6月,江北嘴实验学校学生为来渝访问的老挝领导献唱中老双语歌曲《坐着火车去老挝》,受到老方的高度赞誉,达到了非常好的传播和交流效果。
 
​        同样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很多。一个是帮助青年人走上国际传播的舞台。虽然青年人年纪小,但是他们的一首歌,一个舞蹈,一个故事,几分钟的一个小视频,就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我们中国。我觉得这种青年人的小而美的活动应该更多一些。
 
​        另一个是为重庆打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战略节点城市,今后的国际交往活动会越来越多。通过翻译,让对重庆有兴趣的外国人,特别是让相关的各项政策法规都有外文版本,让潜在的来重庆生活工作的外国商人更加方便地充分了解重庆的经商和生活环境,这对更高层次的开放至关重要。
 
​        外国人要来,我们要“走出去”。我特别希望看到重庆的年轻人、学生们能够参与到翻译工作中,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在这里接待外宾,都能够通过自己良好的素质和外语能力来讲好重庆故事,讲好重庆故事也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世联翻译-让世界自由沟通!专业的全球语言翻译供应商,上海翻译公司专业品牌。丝路沿线56种语言一站式翻译与技术解决方案,专业英语翻译日语翻译等文档翻译、同传口译、视频翻译、出国外派服务,加速您的全球交付。 世联翻译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交往城市设有翻译基地,业务覆盖全国城市。每天有近百万字节的信息和贸易通过世联走向全球!积累了大量政商用户数据,翻译人才库数据,多语种语料库大数据。世联品牌和服务品质已得到政务防务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等近万用户的认可。